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s of Measles Control in China During 2006-2007
马超,罗会明,安志杰,张萍,温宁,夏伟,李黎
摘要(Abstract):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KeyWords):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消除;措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马超,罗会明,安志杰,张萍,温宁,夏伟,李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余文周,税铁军,李黎,等.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
-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6.
- [3]李黎,余文周,税铁军,等.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01-105.
- [4]卫生部.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2.
-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70-374.
- [6]郭喜玲,熊小卫.沪191免疫后不同时间血清学效果观察[J].江苏预防医学,1996,4:20-21.
- [7]卓家同.计划免疫接种率评价方法与应用探索[J].中国计划免疫,2002,8(5):277-280.
- [8]黄铭华,李放军,李俊华,等.儿童计划免疫疾病抗体水平与报告接种率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643-644.
- [9]陈明文,庞武贵,谢科运,等.玉林市玉州区免疫接种率监测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8,24(1):62-64.
- [10]唐雨新,丁愈,任重.忻州市2004~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60-1761.
- [11]刘大卫,孙美平,刘维祥,等.北京市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9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65-169.
- [12]郑焕英,刘冷,郭雪,等.珠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5-37.
- [13]王晓节,赵建海.青海省儿童预防接种证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81-383.
- [14]左树岩,徐旭清,夏伟.浙江省2005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42-349.
- [15]姚惠铭,沈明飞,戴传文,等.奉贤县产妇与婴儿麻疹免疫水平监测及当前麻疹控制对策[J].中国计划免疫,1999,5(2):72-75.
- [16]王联军,陈超,周剑惠,等.麻疹疫苗最佳免疫月龄的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1,7(1):10-11.
- [17]卢莉,王文胜,王岩,等.6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1,7(2):63-65.
- [18]Alan R.Hi man.中国麻疹控制策略的建议[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11-115.
- [19]严有望,叶新民,程峰,等.沪191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影响因素的评价[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