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兴录,傅炳南,杨志伟,田效恩,刁琳琪,冯子健,周世义,陈浩利,张建,杨功焕,王克安
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andFeverIllness,RFIs)是以发热、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为了解这一组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利于开展麻疹监测工作,我们于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河南省3个县1个区开展了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麻疹和风疹均表现出春季高发、病例主要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农村高于城市、以暴发为主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点;暴发病例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本次调查表明:在麻疹监测工作中,应适时开展血清学诊断工作;应注意加强在乡、村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监测工作;风疹是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应加强对风疹的控制;控制麻疹暴发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楚金贵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陈海平,董春明,迮文远
用血凝抑制(HI)试验对我国部分地区人群风疹免疫水平进行了检测,共检测1~15岁人群5911人,≥16岁女青年2610人.结果表明:1~15岁人群HI抗体平均阳性率为47.1%,其中≤3岁儿童为17.8%;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风疹HI抗体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16岁女青年HI抗体的平均阳性率为83.6%.我国目前存在广泛的风疹易感人群,特别是女青年的易感率仍达16.4%.提示实施对婴幼儿及女青年的风疹疫苗免疫,对控制风疹流行、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张莲芝,何维宽,童志才,黄利军,王晓萍,王兴田,谢农基,戴振威
对安徽省农村地区115名≤2岁~≥23岁的健康人检测了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表明:风疹HI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7.89%;≤5岁儿童为43.85%;育龄期妇女易感率为8.59%。对361名≤2岁~≥23对岁的健康人接种了BRDⅡ株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应答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对风疹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免疫前HI抗体阳性者接种风疹疫苗后仍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应答.说明我国选育的BRDⅡ株风疹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作者建议:①在全省建立风疹的监测系统;②将风疹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实行1岁儿童完成初种及对婚前育龄期妇女给予1剂风疹疫苗的接种方案;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全省农村地区14岁以下儿童进行普种.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徐天强,施燕,吴维寿,李秀珠,王刚毅,许琪
选择在8~9月龄时已完成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免的11~16月龄儿童为观察对象,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活疫苗(M-M-RⅡ)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免疫程序.M-M-RⅡ免疫后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100%,抗体≥4倍增长率为55.42%,几何平均滴度(GMT)1:46.60,较免疫前增长2.27倍;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95.23%,GMT1:9.60;风疹HI抗体阳转率100%,GMT1:392.47.作者认为,在上海市M-M-RⅡ初始免疫程序确定为已完成MV初免的12~18月龄儿童是合理的,且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王翠珍,张思敏,许国章,梅允淼,陈立群
为探讨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可行性,于1997年4~12月随机选择了本市342名8月龄婴儿进行了观察.所有入选婴儿被随机分成3组:第1组105人,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第2组105人,分别在左、右上臂同时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和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第3组132人,皮下接种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在免疫前,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均为2.86%,几何平均滴度(GMT)均为1:1.06;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和5.30%,GMT分别为1:1.02和1:1.60.免疫后1个月,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10%和99.05%,GMT分别为1:144.15和1:148.99,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5%和97.73%,GMT分别为1:35.10和1:32.85,两者的差异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所有免疫的儿童均未发现局部和全身反应.结果表明: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可产生与常规免疫相同的免疫应答,风疹疫苗初免月龄定于8月龄与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徐福根,陈康凯,黄诚孝,祝水芬,许二萍,黄利明,姚怀芳,蒋金香
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疫苗前时代杭州城乡人群免疫状况,为制订免疫方案提供依据,并积累本底资料,于1995年对城乡<50岁的927人进行了腮腺炎血凝抑制(HI)抗体调查.结果:HI抗体阳性率为55.77%,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3.06±3.61;城区HI抗体阳性率和GMRT分别为56.65%和3.11±3.75,乡村分别为54.61%和2.99±3.44;男性分别为54.55%和2.94±3.51,女性分别为57.05%和3.19±3.72;城乡或男女HI抗体阳性率和GMRT的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人群HI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先升后降,<5.5~9、10~14、15~19、20~29、30~39、40~49岁组的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8%、53.30%、75.17%、75.86%、61.60%、62.71%、65.75%,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32.15,p<0.01).结果提示:10岁以下儿童,特别是1~4岁儿童是预防腮腺炎的重点保护对象.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孙晓冬,张金芳,赵丽丽,王刚毅,许琪,伍稚梅
上海市的百日咳发病率曾经高达1150.16/10万,使用百白破混合制剂(DPT)免疫及全程免疫接种率提高至90%后,使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DPT的免疫学效果观察显示.免疫后较免疫前抗体增长40倍以上,阳转率和达保护抗体水平率分别高至90%和85%,吸附DPT的保护率约为96%.由此可见,有效的疫苗和高质量的免疫接种是控制百日咳流行的关键措施。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周羚,毕诚,刁连东,马福宝,宋晓彤
用间接血凝法检测了江苏省862名0~39岁正常人的破伤风抗体,结果显示: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77.26%,平均抗毒素为0.0543IU/ml,比1985年有极显著提高。不同年龄组中以2~4岁平均抗毒素和保护率最高,3月龄最低,18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下降到75%.育龄期妇女抗体阳性率为75.49%,21~30岁生育高峰年龄抗体阳性率仅为69.67%.江苏省南北不同地区人群破伤风免疫水平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朱徐,张兴录,王莉霞,柴锋,王克安
于1997年7月调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县、乡、村三级计划免疫工作者(供方)637人,就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KAP)问题进行了自填表和调查员询问填表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于接种禁忌症、疫苗的贮存温度及疫苗在冷藏包的存放要求知识掌握不全面;县级28%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脊髓灰质炎疫苗长期保存温度回答不正确;对于新生儿破伤风的预防等较新的知识更加欠缺,接种者对“新生儿预防接种可否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约有72%回答不正确。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主要反映是工资待遇低,工作辛苦,工作条件差。由于知识或其它一些社会因素,对于低烧、腹泻、咳嗽等病征时,相当部分接种者对接种采取一种不积极的行为.提示我们今后要提高计划免疫队伍的素质,从行政角度要提高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待遇,提供有利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政策和条件.加强对基层防保人员培训和再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对条件差、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更应加强重视.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卢亦愚,李倩,莫世华,吴霆,杨卫兰,赵小娟,张宗祥
在充分利用计划免疫已往信息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与二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以乡、以县为单位的接种率调查,在95%可信限与±10%误差条件下,对乡级抽取2~3个行政村,对县级抽取6~8个行政村,即可达到调查目的,用最小的样本容量来反映出客观接种率状态,经现场验证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令人满意.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曹惠霖,贾志远,刘崇柏,颜天强,王继杰,马景臣
为了解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低应答者的再感染情况和转归,为免疫预防措施提供依据,选取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低应答者28例进行长期血清流行病学随访.结果有12例(42.86%)仍是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全阴性,也未发现HBV感染指征;5例(17.86%)出现了单项抗-HBsS/N值≥10.0以上的应答;11例(36.4%)发生HBV感染,其中4例(36.4%)变为持续阳性者,有1例为HBsAg阳性可能仍属母婴阻断失败者。表明抗-HBs低应答是个暂时现象,多数有潜伏感染,但预后是好的.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刘保奎,刘文达,王建华,李先钟
通过对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1994~1996年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1996年多糖原液鲎试验(LAL)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是细菌大罐培养后期菌体自溶,脂多糖(LPS)污染了多糖原液。SDS-PAGE银染法测定多糖原液中LPS含量偏高的结果支持这一结论.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李建国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朱丽娟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徐爱强,宋立志,王爱莲,王少华,李震,赵世立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肖祖林,裴菊英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迮文远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朱恩学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梁勇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吴红宇,王克安,金水高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郑金凤,周勇,张冬娟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刘纳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马丽莉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1999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