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缺陷患者持续排出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张勇;严冬梅;赵月萍;刘丹青;冷红英;李黎;王东艳;赵蓉;温宁;陈晓琴;胡莹;祝双利;李杰;梁晓峰;许文波;

    目的研究中国首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的免疫缺陷患者持续排出的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iVDP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分析持续排毒对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影响。方法对分离于该患儿12份粪便标本的12株Ⅱ型iVDPV和5株Ⅲ型iVDPV毒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并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毒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关系以及相关性。结果在间隔145d的时间里采集了6次双份粪便标本,除了第1次采集的双份粪便标本中未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外,Ⅱ型和Ⅲ型iVDPVs连续在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2株Ⅱ型脊灰病毒主序列中的变异位点基本是随机分布在VP1基因上的,与SabinⅡ型相比,变异率为0.86%~2.55%;诸多核苷酸位点的变异大多是同义突变,主序列编码的氨基酸与SabinⅡ型相比共引起8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其中第103位和143位是12条主序列的共同变异位点,显示它们的主序列是相关的,并且都是来源于SabinⅡ型疫苗株的。尤其是nt 2 909位点(U→C)变异,导致Ile143突变为Thr143,是一个已知的与神经毒力回复野生型相关的位点。与标准SabinⅢ型相比,5株Ⅲ型脊灰病毒序列同源性非常高,并且核苷酸突变几乎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VP1基因上的,变异率为2.56%~2.78%,毒株序列都是来源于SabinⅢ型疫苗株,氨基酸共出现10个突变位点,其中9个为它们所共享,显示了非常高的相关性。结论Ⅱ型iVDPV以居群的形式存在,主序列之间有相关性,Ⅲ型iVDPV序列有高度的相关性,但与Ⅱ型的居群形式不一样,可以看出Ⅲ型疫苗株病毒适应人体肠道进行复制并获得较高传播性的能力比Ⅱ型要差。中国首例iVDPV在分子病毒学上与已知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无本质上的差别,存在着iVDPVs与cVDPVs相互转变的潜在可能性。维持较高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覆盖率,是阻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和防止VDPVs发生人际间传播的关键。另外,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和脊灰实验室网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重新评估现在的OPV免疫策略,在全球证实消灭脊灰野病毒后适时制订停止OPV免疫的策略,都是降低这种潜在危险的重要手段。

    2006年03期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240 ] |[阅读次数:100 ]
  • 2006年全国肝炎疫苗研究及应用经验交流会预备通知

    2006年03期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55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评价

    王东艳;张勇;赵蓉;严冬梅;朱晖;祝双利;安洪秋;李杰;刘桂艳;许文波;

    目的评价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中的应用,及其在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VDPVs)筛查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方法使用ELISA型内鉴定方法对2004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送检的单型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然后对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on Sabin-like,NSL)或者双反应毒株(Double reactive virus,DRV)进行VP1区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606株单型脊灰病毒中,有576株被鉴定为疫苗类似株(Sabin-like,SL),11株为NSL,全部是Ⅰ型;17株为DRV,2株为无反应株(Non-reactive virus,NRV)。通过对ELISA结果为NSL、DRV或NRV的毒株进行全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检测出9株Ⅰ型VDPVs和1株Ⅱ型VDPV。结论ELISA进行型内鉴定的优势在于它最敏感的筛选指标是VP1区核苷酸变异率为1%,即它可以有效地区分脊灰疫苗病毒相关株和其它毒株,包括VDPV(核苷酸变异率≥1%,但<15%)和脊灰野病毒(核苷酸变异率≥15%),因此对VDPV的筛查具有较强的优势。

    2006年03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77 ]
  • 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马丽莉;

    2006年03期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55 ]
  • 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分离株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及形成原因浅析

    张勇;严冬梅;赵蓉;刘桂艳;祝双利;李杰;王东艳;朱晖;安洪秋;许文波;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所有脊灰病毒分离株,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优势株,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优势株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显示与疫苗病毒有差异者,进行VP1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疫苗病毒Ⅱ型比Ⅰ型和Ⅲ型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优势病毒株。在Ⅱ型脊灰病毒中,PCR-RFLP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70株,ELISA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双反应(DRV)株13株,全部排除脊灰野病毒。在总计82株Ⅱ型变异脊灰病毒中(1株病毒既是疫苗变异株、也是DRV株),nt2909位点是个突变热点(69/83,83.1%),其中14株变化形式为T2909A,54株变化形式为T2909C,1株变化形式为T2909G;4株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被鉴定出来,其在VP1区的抗原性与Sabin株相比并无大的差别。结论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病毒中,Ⅱ型脊灰病毒一直是优势株,但Ⅱ型病毒在VP1区抗原性以及核苷酸序列上与Ⅱ型疫苗病毒相比,并无很大改变。因此,Ⅱ型病毒成为优势株的原因应该在于Ⅱ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在Ⅱ型疫苗病毒基因组中决定减毒的位点比Ⅰ型疫苗病毒少,以及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的时间比Ⅰ型疫苗病毒长等。这是中国Ⅰ型脊灰疫苗病毒比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少的两个重要原因。但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显著多于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006年03期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51 ] |[阅读次数:144 ]
  • 接种卡介苗引起骨髓炎1例报告

    张作英;

    2006年03期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51 ]
  •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质量评价

    英志芳;王剑锋;邱平;陈震;范行良;周铁群;

    目的分析实施国家批签发前后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TOPV)的质量及存在问题,评价TOPV的质量。方法通过资料审查和实验室检定,对2002~2004年TOPV检定结果作统计和质量趋势分析。同时将1997~2004年检定的TOPV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共对320批TOPV批记录摘要进行资料审查,其中85批进行实验室检定,结果符合规定。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及国家批签发实施后,TOPV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近年来中国TOPV质量稳定。实施国家批签发对TOPV的生产和管理起到规范及监督作用,促进了疫苗质量的提高,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2006年03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5 ] |[阅读次数:47 ]
  • 1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引起过敏反应调查处理报告

    徐淑云;林建国;徐凌峰;

    2006年03期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阅读次数:78 ]
  • 湖南省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

    张红;张帆;巫生;龙智钢;李放军;李太存;李芳彩;黄一伟;

    目的评价湖南省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情况,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收集<15岁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方法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与鉴定,脊灰病毒阳性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结果5年共检测1 10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2 185份),EV分离阳性276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疫苗相关脊灰病毒112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疫苗相关脊灰病毒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混合4例,NPEV 154例。结论湖南省2001~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但监测发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可能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循环和爆发。

    2006年03期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57 ]
  • 1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偶合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报告

    刘宗军;李骏;肖永常;

    2006年03期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49 ]
  • 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儿童与本地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比较分析

    郭雪;郑焕英;刘燕;雷仁宇;谢莘;邹丽容;刘冷;柯昌文;罗耀星;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个市流动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预防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儿童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这4个市本地和外来儿童进行了脊灰抗体水平检测,应用Foxpro 5.0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 180名0~6岁儿童的血标本,其中本地儿童595名,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0%、99.16%、98.15%,几何平均滴度(GMT)Ⅰ、Ⅱ、Ⅲ型分别为1∶217、1∶214、1∶73;外来儿童585名,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3%、98.12%、94.53%,GMTⅠ、Ⅱ、Ⅲ型分别为1∶145、1∶193、1∶58。显示外来儿童和本地儿童的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较高水平。结论广东省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但外来儿童的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均低于本地儿童,因此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

    2006年03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5 ] |[阅读次数:56 ]
  • 四川省200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展

    覃志英;方刚;付清培;漆琪;曾义学;何惠;秦明晖;张淑琼;易光辉;李天舒;刘青恋;

    目的评价四川省200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情况,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对四川省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及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共报告<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349例,发病率1.89/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0.54%,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96.23%,随访表及时送达率88.54%。OPV3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98.20%,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97.70%。2004/2005年度部分地区开展OPV强化免疫活动,第1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6.65%,流动儿童接种率95.37%;第2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7.12%,流动儿童为95.70%。结论为保持无脊灰,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提高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和OPV常规免疫接种率。

    2006年03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45 ]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引起过敏性紫癜1例报告

    董尚斌;张武;冯敏;

    2006年03期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26 ]
  • 湖南省200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进展与评价

    张淑君;谢超;李放军;陈长;张帆;巫生;李太存;

    目的对湖南省2004年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进行评价。方法应用EPI info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湖南省2004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9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41/10万。AFP病例报告后48h内调查率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7%,粪便标本7d内送达率94%,AFP病例麻痹后75d内随访表送达率86%,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湖南省2004年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99.23%。2004/2005年度全省122个县(市、区)均开展了两轮OPV强化免疫活动,第1轮应种儿童2 628 564人,实种2 430 592人,报告接种率92.47%;第2轮应种儿童2 684 142人,实种2 492 214人,报告接种率92.85%。结论湖南省2004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今后仍须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

    2006年03期 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52 ]
  • 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陈园生;梁晓峰;王晓军;李艺星;杨俊峰;李军宏;尹遵栋;胡苑笙;陆伟;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 9/10万、0.770 7/10万、0.654 8/10万、0.582 9/10万、0.402 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省(直辖市);报告病例中90%为<15岁儿童。结论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6年03期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112 ] |[下载次数:385 ] |[阅读次数:93 ]
  • 一起小学生水痘爆发的调查

    章丽;吕景佳;

    2006年03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47 ]
  • 陕西省196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少白;夏雪琴;徐艺;

    目的分析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陕西省1960~2004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前移;高发地区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市;发病者中<15岁占80.68%,发病者多数在农村。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陕西省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2006年03期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69 ]
  • 浙江省1995~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倩;凌罗亚;郁子扬;

    目的了解浙江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浙江省1995~2004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浙江省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多为<10岁儿童。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10岁儿童。

    2006年03期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95 ] |[阅读次数:57 ]
  • 一起不明原因脑炎爆发疫情的调查

    杨慧军;黎学铭;杨进业;陈杰;耿文奎;龚健;刘伟;李荣成;莫建军;莫兆军;

    目的通过对不明原因脑炎病例的现场调查,分析确认疫情的性质和原因。方法通过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到的实验室检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3年5月8日~6月2日,某市“不明原因脑炎”发病34例,罹患率2.03/10万;死亡4例,病死率11.76%。发生不明原因脑炎病例疫情的乡(镇),1~4月应种儿童(1~15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的接种率仅为21.82%。当地卫生环境较差,蚊虫孳生严重,未开展有效的预防,三带喙库蚊是当地优势蚊种。病例皆急起发热,体温≥38.5℃,伴嗜睡、抽搐、喷射状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测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增高,检测的标本数占病例数的67.65%(23/34),标本中乙脑IgM阳性率82%(19/23)。结论这次“不明原因脑炎”疫情最终确认为一起乙脑疫情。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5月以前乙脑疫苗接种率低。敏感和质量可靠的诊断试剂,对于这次疫情的判定起了重要作用。

    2006年03期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9 ] |[阅读次数:50 ]
  • 美国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

    马丽莉;

    2006年03期 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14 ]
  • 中国≤15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流行病学分析

    崔富强;王晓军;梁晓峰;

    目的分析不同监测系统报告≤15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情况,评价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转工作。方法对比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乙肝病例报告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15岁人群乙肝发病数远低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人员对乙肝病例定义未完全掌握。结论建立中国乙肝监测系统,对≤15岁人群急性乙肝病例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2006年03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261 ] |[阅读次数:59 ]
  • 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

    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

    目的调查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方法在10年内分别在中国6个不同区域,对3月龄左右未接种过百白破联合疫苗(DPT)的健康婴儿体内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进行了8次调查。分别检测了抗百日咳凝集原(Aggs)抗体1 602人,抗百日咳毒素(PT)和抗丝状血凝素(FHA)抗体790余人,白喉、破伤风抗体1 196人。结果未接种过DPT健康婴儿体内的抗百日咳Aggs抗体和抗PT、FHA抗体都分别<1∶320和<20EU/ml的保护水平;抗白喉、抗破伤风抗体水平都<0.01HAU/ml的保护水平,而且在婴儿群体中这种低抗体水平不随时间、不依城市或农村、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而变化。结论DPT的初免月龄建议提前至2月龄,推广使用无细胞DPT,在低龄婴儿达到有效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目的。

    2006年03期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91 ] |[阅读次数:66 ]
  • 中小学生接种孩尔来福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安全性观察

    关蕊;马礼萍;尤尔科;

    2006年03期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42 ]
  • 河南省健康人群白喉和破伤风抗体水平调查

    于燕;李明寅;刁琳琪;

    目的为有计划地进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了解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1998~2002年调查了河南省21个县(区、市)2~39岁3 510人的白喉和破伤风抗体水平。结果白喉和破伤风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0.5%和77.9%,阳性率均是2~3岁最高,25~39岁最低;山区县低于平原县和市区。白喉和破伤风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0.101IU/ml和0.073IU/ml,均是8~9岁最高,25~39岁最低。结论河南省白喉和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的效果可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衰退而重新成为易感者,故应及时对成人加强白喉疫苗的免疫,并在新生儿破伤风高危县对育龄期妇女开展破伤风疫苗免疫。

    2006年03期 21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127 ] |[阅读次数:50 ]
  • 出生81天婴儿误种风疹减毒活疫苗1例报告

    渠慎稳;毕允娟;何庆循;

    2006年03期 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8 ]
  • 国产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联合疫苗初免效果及免疫程序探讨

    陈洁;陈深侠;凌罗亚;付利军;史愉聪;任小鹏;

    目的为观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探讨其免疫程序。方法选择91名8月龄儿童,接种MMR疫苗,观察接种后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并检测接种后6周血清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91名8月龄儿童接种MMR疫苗后,有8名儿童发生一过性发热,2名儿童发生皮疹,2名儿童发生局部弱反应。麻疹、风疹、腮腺炎血凝抑制(HI)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8.61%、100.00%、74.07%,GMT分别为1∶45.25、1∶248.71、1∶4.29。结论MMR疫苗对8月龄儿童接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将其初免月龄定为8月龄儿童是可行的。

    2006年03期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204 ] |[阅读次数:62 ]
  • 全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省级师资培训效果评估

    庄菱;郭飚;刘大卫;曹玲生;曹雷;

    目的评估两期全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省级师资培训班的培训效果。方法培训前、后采用同一份问卷对学员进行现场考查,同时以测评表评定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与知识、技能相关的13个问题中,7个问题的正确率显著提高,但仍有近半数的学员未能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90%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质量好,但培训材料尚需完善、充实。结论采用互动参与式培训模式效果较好,学员的知识、技能、认知态度及应对处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加强。

    2006年03期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81 ]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偶合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例报告

    程丽华;张芾玲;

    2006年03期 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50 ]
  • 营口市1999~200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

    程东燕;陈桂娟;张惠文;吴军;

    目的了解营口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方法对1999~200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采用差值(D)和比值(R)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县(市、区,下同)级报告的及时率和完整性均为100%,1999~2004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98%,而估计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相差较大。除2001、2002年D值不可信外,其余均为可疑或可信。结论常规免疫监测数据存在偏高,主要与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不完善和部分县的工作薄弱有关。应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提高报告接种率的可信性。

    2006年03期 22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44 ]
  • 吉林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型及临床研究

    许强;周剑惠;王兆南;刘双燕;陈超;常新;王爽;程涛;张学忠;徐力;

    目的了解吉林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流行及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其预防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对吉林省194份HBV阳性血清进行分型,并研究HBV与预防和治疗的关系。结果在194例HBV血清阳性标本中,B型16例,C型172例,B、C混合型6例,未发现其它型别的病毒。结论在吉林省HBV的基因型主要为C型,B、C混合型也占了一定比例。C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混合型与慢性肝炎关系密切。

    2006年03期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52 ]
  • 肠道病毒诊断与分类

    杨秀惠;严延生;

    介绍肠道病毒(EV)诊断与分类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传统的病毒培养与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是金标准,但具有费时、繁琐,且敏感性不高等局限性,而血清型别多样性又限制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为EV的诊断与分类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方法,而且能够提供其它方法所无法提供的生物信息。

    2006年03期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365 ] |[阅读次数:49 ]
  • 水痘减毒活疫苗Oka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陈哲文;金于兰;瞿爱东;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目前预防接种是控制感染唯一的有效手段。现在使用的是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疫苗Oka株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活性可能与减毒作用相关。健康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在接种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后都能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能预防水痘的发生。30余年的临床应用表明该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2006年03期 230-23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6 ] |[阅读次数:89 ]
  • 儿童预防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在疫苗接种率考核中的应用

    毛浩丹;孙雪照;姜维平;王亚龙;姚杏娟;

    2006年03期 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5 ] |[阅读次数:61 ]
  • 《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00~2005年发表论文相关数据分析

    段江娟;

    2006年03期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36 ]
  • 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的再次传播以及输入带来的影响(21个国家,2002~2005年)

    赵蓉;马丽莉;

    2006年03期 24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5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