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中国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李黎;温宁;李杰;张勇;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2005年AFP病例数据库。结果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5 847例,其中AFP病例5 425例,非AFP病例422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5 409例被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6例为临床符合脊灰。<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发现了中国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报告县(区、市、旗,下同)2 060个,占全国总县数的72.0%。结论中国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2006年06期 43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苏丹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

    马丽莉;

    2006年06期 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中国2005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李杰;王东艳;赵蓉;张勇;朱晖;严冬梅;安洪秋;祝双利;陈立;许文波;

    目的利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评估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5年31个省CDC从5 195例AFP病例中收集了10 340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29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5.64%;从55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10.61%。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各省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04株PV标本;其中293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04株PV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型内鉴定,PVⅠ型疫苗株72株,PVⅡ型疫苗株138株,PVⅢ型疫苗株74株,混合型疫苗株91株,PV+NPEV 12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6、6、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521株,其中疫苗类似株(SL)498株,占所有送检毒株的95.59%;非疫苗类似株(NSL)2株,占0.38%;双反应株(DRV)18株,占3.45%;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和部分从高危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118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在江苏、安徽省CDC陆续送检的编号为9230病例的33份病毒分离物(其中江苏省2份,安徽省31份),连续8个月从安徽省舒城县1例免疫缺陷患儿分离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图谱显示,19株Ⅱ型iVDPVs,13株Ⅲ型iVDPVs。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成绩均为满分。对14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中国2005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依据。

    2006年06期 436-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上海市徐汇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分析

    刘敏;姜静;

    2006年06期 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VP_1区基因突变热点分析

    张勇;祝双利;赵蓉;严冬梅;朱晖;王东艳;李杰;安洪秋;侯小辉;陈立;许文波;

    目的研究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VP1区基因核苷酸突变热点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从中国1996~2002年AFP病例中分离的693株单血清型脊灰病毒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对序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未检出脊灰野病毒,全部为脊灰疫苗株病毒。在所有疫苗株病毒中,发现了一些VP1区基因核苷酸突变热点,例如Ⅰ型病毒的nt2 747位点和nt2 795位点、Ⅱ型病毒的nt2 909位点、Ⅲ型病毒的nt2 636位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34.8%、47.3%、84.8%、53.3%。4个突变热点共有8种核苷酸变异形式,其中3种核苷酸变异形式为转换(Ⅰ型A2795G、Ⅱ型U2909C、Ⅲ型G2636A),另外5种为颠换(Ⅰ型A2747U、A2747C、A2795U和Ⅱ型U2909A、U2909G)。4个突变热点全部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突变。在编码氨基酸的突变中,除Ⅰ型A2747U、A2 747C、A2 795U导致相似性质的氨基酸之间发生替代外,其余都发生了极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替换。某些导致不同性质编码氨基酸替换的突变热点同时也是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结论因为有突变热点的存在,说明在VP1区基因中突变的核苷酸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的;由于脊灰病毒的VP1区基因突变热点可能与它的生物学特性(如神经毒力)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对VP1区基因突变热点的检测,可作为中国脊灰病毒学监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2006年06期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同时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诱发癫痫1例报告

    张忠林;覃胜;

    2006年06期 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中国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评估

    赵蓉;张勇;王东艳;祝双利;许文波;

    目的研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所)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减毒位点的基因特征,对比Sabin标准株,从基因序列的基础上研究OPV是否安全有效,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OPV的使用和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生产的不同批次OPV,先进行病毒分离和扩增,用中和试验定型,分出Ⅰ、Ⅱ、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得到各型脊灰疫苗病毒的5′非编码区(5′NTR区)和VP1蛋白编码区基因核苷酸片段,测序后,与各型脊灰Sabin标准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个所生产的OPV各型疫苗病毒的5′NTR区核苷酸序列与标准Sabin株各型别5′NTR区无差别,同源性为100%;VP1区核苷酸序列比较,北京所与昆明所OPVⅠ型VP1区与SabinⅠ型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北京所OPVⅡ型VP1区与SabinⅡ型VP1区比较,有5个碱基变化,同源性为99.45%,昆明所OPVⅡ型VP1区与SabinⅡ型VP1区比较,有6个碱基变化,同源性为99.34%;北京所与昆明所OPVⅢ型VP1区与SabinⅢ型VP1区比较,都有2个碱基变化,同源性为99.78%。北京所与昆明所生产的OPV,3个型别的5′NTR区和VP1蛋白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标准Sabin株比较,所有神经毒力位点未发生变化,未发生毒力回复突变。结论中国北京所和昆明所生产的OPV是安全有效的,应对如何停止使用OPV,如何用脊灰灭活疫苗取代OPV进行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06期 445-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王华庆;陈丽娟;郭欣;张合润;王玉梅;罗明;贺雄;周玉清;曹玲生;卢永;夏伟;殷大鹏;陈园生;李黎;梁晓峰;

    目的了解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根据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县四种疫苗[卡介苗、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覆盖率不同分为3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调查10个村,每个村随机调查1992~2003年出生儿童42名;检测方法用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①被调查儿童建卡率和建证率分别为66.5%和75.3%。②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9%、98.6%、93.7%;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3.2、1∶83.7、1∶40.5。③各型抗体GMT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④不同免疫覆盖率儿童与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结论本次调查地区儿童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个别地区的个别年龄组儿童较低。儿童OPV的接种率不能客观反映儿童脊灰的抗体水平。

    2006年06期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中国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其控制对策

    刘丹青;李黎;王斌冰;赵月萍;陈晓琴;温宁;梁晓峰;许文波;张勇;严冬梅;周曙;陈霞;谢少煜;沈永刚;陆志坚;唐继海;戴振威;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检测脊灰、麻疹及艾滋病抗体,测定免疫功能,并定期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进行儿童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和脊灰、麻疹抗体检测以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病例临床诊断为X-连锁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最终分类诊断为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属中国首例。病例自麻痹后在1年时间里定期采集26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目前仍在持续排毒,已进行型内鉴定的第1~20份粪便标本均分离到Ⅱ型和/或Ⅲ型VDPV,且变异度较高(最高为3.5%)。丙种球蛋白治疗已持续9个月,但并未阻断VDPV在肠道内的复制。当地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较高,并具有较高的脊灰和麻疹抗体,粪便标本除分离到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外,未检出脊灰病毒。病例发生后,在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OPV强化免疫。结论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当前应维持高水平的OPV免疫接种率,但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应适时修订免疫策略。

    2006年06期 45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墨玉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文前.马合木提;木合塔尔.阿巴;吐送江.乃买提;

    2006年06期 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福建省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分型研究

    杨秀惠;潘伟毅;严延生;郑金凤;周勇;何爱华;肖剑雄;毛乃颖;许文波;

    目的了解福建省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检出病毒的型别分布及特点。方法用RD、HEp-2、L20B细胞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病毒,阳性分离株首先应用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3个型血清鉴定PV型别,PV3个型血清无法中和的病毒再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RIVM诊断组合血清进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型别鉴定,继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序列测定与分析对仍无法定型的病毒株进行鉴定,最后对其中鉴定为非EV疑似腺病毒的标本及2株新血清型EV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从形态学方面进行诊断。结果1996~2002年AFP病例中139例病毒分离阳性,其中46例检出PV疫苗相关株,占33.09%,以Ⅱ型为主,其余93例在最初鉴定为NPEV。在能重新扩增出病毒且仍鉴定为NPEV的57例阳性病例标本中,除5例经电镜形态学诊断为腺病毒外,其余52例均为NPEV,涵盖了25个血清型,并以埃柯病毒(ECV)为主(77.78%),常见的有ECV3、11~13型,柯萨奇A、B,各占11.11%、7.41%,同时发现2例新血清型NPEV。结论与无脊灰野病毒前相比,1996~2002年分离的病毒已从1992~1994年以PV为绝大多数转变为以NPEV为主,分离的PV从以Ⅰ型脊灰野病毒为主转变以PVⅡ型疫苗相关株为主。NPEV中血清型分布广泛,不同血清型的流行规律及特点尚待进一步研究。

    2006年06期 464-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接种狂犬病疫苗致过敏性休克1例

    易蓉;

    2006年06期 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基于VP_4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快速检测鉴别人肠道病毒的研究

    颜瑾;柯昌文;郑焕英;郭雪;刘冷;

    目的建立基于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结构蛋白HVP4基因序列测定,对人肠道病毒(HEV)进行快速检测和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4年32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扩增VP4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通过序列的分析鉴定病毒型别。结果321份AFP病例粪便标本上清液,共检出阳性134份。获得VP4有效序列54条,其中37例RD、L20B细胞培养未检出的样本,检出HEV10例,脊髓灰质炎病毒(PV)5例,柯萨奇病毒(CV)9例,人鼻病毒(HRV)12例,埃可病毒(ECV)1例;9例细胞培养为其它HEV的样本,检出CV5例,EV2例,HRV2例;RD、L20B细胞培养结果6例与VP4测序结果相符。结论应用VP4序列测定对HEV进行快速诊断和分型是一种快速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HEV感染引起的爆发疫情的病原学诊断。

    2006年06期 469-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张俊棉;孙印旗;李静;陈玫;郭彧;张振国;宋慧军;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对策。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病毒学检测结果。结果河北省2001~2004年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17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病毒;177例PV阳性AFP病例散在分布11个市、101县(区、市,下同),占全省总县数的57.1%;各月均有AFP病例,≤2岁病例占86.4%;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中≤1岁儿童占70.3%;177株PV型别差异明显,Ⅱ型占优势;麻痹伴发热占72.9%,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4%。结论继续提高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可能的输入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有效措施。

    2006年06期 472-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王爽;常新;周剑惠;陈超;刘影;李大强;程涛;陶育晖;许强;

    目的了解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肠道病毒(EV)携带状况。方法对采集的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分离病毒,用微量板法中和试验进行鉴定。结果125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EV 27株,阳性率为21.6%。其中埃柯病毒25株,柯萨奇病毒1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株。结论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EV携带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病毒。

    2006年06期 474-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供应及2005~2006年度流感流行季节应优先接种的人群

    马丽莉;

    2006年06期 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中国1998~2004年G_9型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章青;王端可;叶新华;段招军;杜曾庆;金玉;唐景裕;孙利伟;Duncan Steele;Roger Glass;方肇寅;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进行VP7基因全长克隆测序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8~2004年共检测出RV1 268份,其中45份为G9型(3.5%),昆明最多(34/45),其次是兰州(8/45)、长春(2/45)、卢龙(1/45),北京、郑州、杭州、福州、广州未检测到G9型毒株。对35份G9型标本进行P分型鉴定:15份为P[8]型,12份为P[6]型,5份为P[4]型,1份为P[8+4]混合型,2份未能分型。中国1998~2000年以P[8]G9毒株流行为主,而2001年后以P[6]G9毒株为主。22株G9型病毒VP7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流行的G9型毒株彼此同源性高,同属G9第3亚型。结论中国流行的RV G9型株与世界各地的流行株同源性较高,国内传播范围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

    2006年06期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廖征;刘伟;

    2006年06期 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唐山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袁立国;宁克清;董春明;张林文;符金鹏;鲁振霞;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为制定非新生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集有明确乙肝疫苗免疫史、不同免疫程序的1~15岁人群血清444份,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分析比较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和持久性;同时与1992年乙肝疫苗免疫前的本底资料相比较。结果2005年各年龄组儿童HBsAg携带率较1992年均有显著下降;免疫后5年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其中抗-HBs阳性率下降至1992年自然感染水平;免疫5年后行加强免疫,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后间隔5年行加强免疫使免疫持久性得到保证。

    2006年06期 480-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肯尼亚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

    马丽莉;

    2006年06期 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北京市2005年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后107例无菌化脓流行病学分析

    王凌云;孙美平;张菁;董淑兰;

    目的了解北京市2005年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后无菌化脓病例增多的原因,保证安全接种。方法对北京市2005年接种DPT后107例无菌化脓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北京市2005年共报告107例无菌化脓,发生率为19.58/10万人次。83%(15/18)的区(县)报告了无菌化脓,共涉及6个批号DPT,其中80%的病例涉及2个批号,发生率分别为27/10万人份、15/10万人份。结论北京市2005年接种DPT后无菌化脓病例增多主要原因可能为:①DPT更换生产厂家,部分批号DPT的质量可能存在问题;②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敏感性提高。疫苗生产厂家应改善工艺、提高质量,建议使用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2006年06期 483-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1例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和卡介苗后猝死的报告

    孙敏;王伟军;胡联友;唐有智;王青;

    2006年06期 485+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流行高峰间隔法在麻疹爆发高危县预测甄别中的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卓家同;钟革;郑志刚;

    目的探索可行的麻疹爆发高危县预测甄别方法和控制麻疹措施。方法采用以县为单位历年麻疹疫情曲线中最近一次流行峰的流行高峰间隔为基础,结合最近一次流行峰发病率,预测甄别当年可能出现爆发的高危县。当有≥2个高危县相邻时,将1~2个相夹或周边相邻的非高危县带入,以使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达到成片效应。结果在未开展MV强化免疫干预的情况下,经1998年流行间隔到期的40个县中有27个发生麻疹爆发,发生率达67.50%。由此,广西壮族自治区1999~2005年平均每年约有24个麻疹爆发高危县,并对高危县8月龄~14岁儿童进行MV强化免疫。全自治区麻疹发病率由1998年的13/10万降至2004年2.9/10万和2005年的3.23/10万。结论流行高峰间隔法预测甄别麻疹爆发高危县不但准确率较高,而且能定时定点。采取流行高峰间隔法预测甄别麻疹爆发高危县,并进行局部MV强化免疫的定点清除、提前主动干预策略和措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控制麻疹的有效手段。

    2006年06期 486-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一种新型诊断方法——比色法免疫学实验在检测风疹病毒中的应用研究

    朱贞;许文波;李聪勇;张珍英;刘中华;王同展;何维宽;周淑洁;王常银;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可以推广应用于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诊断风疹病毒感染的方法。方法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送检的咽拭子标本38份,同时分别用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判断]、免疫荧光(IFA)法和比色法免疫学实验进行风疹病毒检测,并将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三种方法分别检测38份咽拭子标本,阳性均为22份,阳性检出率均为57.9%,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与RT-PCR和IFA两种方法相比,比色法免疫学实验更快速简便,不需要昂贵的仪器,通过肉眼即可判断结果,而且结果敏感可靠。因此作为检测风疹病毒感染的方法,更适合在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推广应用。

    2006年06期 489-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2005~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数

    马丽莉;

    2006年06期 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刁琳琪;张延炀;康锴;陈海平;

    目的探讨麻疹-风疹(MR)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选择8~12月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MV)和风疹疫苗(RV)、且免疫前麻疹和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儿童238人,分为3组,分别接种MR联合疫苗、MV、RV,观察免疫后局部和全身反应,并于免疫后1个月检测麻疹和风疹HI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受种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免疫后1个月麻疹和风疹HI抗体阳转率均为100%,MR联合疫苗麻疹HI抗体GMT为1∶50.6,风疹HI抗体GMT为1∶512;MV的HI抗体GMT为1∶35.8,RV的HI抗体GMT为1∶289.2。结论MR联合疫苗在适龄儿童中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2006年06期 495-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山东省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许青;徐爱强;宋立志;张丽;肖作奎;李仁鹏;刘尧;王常银;李漫时;

    目的了解山东省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4年6月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山东省2001~2003年在县(区、市)级及以上医院诊断为腮腺炎的病例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腮腺炎27 280例,年平均调查发病率为10.09/10万;其发病特点是:全年均有发病,4~7月病例数占50.45%,6~10岁发病率高达96.87/10万;男、女性别比为2.07∶1;并发症发生率为33.30%,其中脑膜炎或脑炎占81.82%。结论腮腺炎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建议在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同时,应加强腮腺炎的监测工作,开展腮腺炎免疫策略的研究,制定合理、规范、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并加以实施,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

    2006年06期 497-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接种卡介苗诱发银屑病1例报告

    雷绘君;

    2006年06期 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母牛分枝杆菌疫苗预防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学和安全性研究

    马福宝;陶红;毕诚;陆陪善;许卫国;丁筱竹;余录根;祝辉;

    目的评价正常人群接种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的安全性和细胞免疫学效果,探讨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用于大龄儿童加强免疫,预防结核病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7岁的健康儿童,先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试验,然后分成TB-PPD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分别接种母牛分枝杆菌疫苗3针,每针间隔2周。分别采集接种前和接种后1个月的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项细胞免疫学指标,观察两组免疫前后细胞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300人次的接种,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TB-PPD试验阴性组免疫前后淋巴细胞、Th细胞(CD4)、Ts细胞(CD8)、T细胞数均比免疫前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90%的TB-PPD试验阴性者细胞数的增长≥2个标准差,增长率92%~96%。TB-PPD试验阳性者免疫前后淋巴细胞数、Th细胞数均比接种疫苗前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B-PPD试验阳性组免疫前后呈现出良好的双向免疫调节功能,淋巴细胞数、Th细胞数的增长率近70%,且增长幅度在1个标准差左右。结论对TB-PPD试验阴性或阳性者进行母牛分枝杆菌疫苗接种,均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细胞免疫学效果,因此探讨用母牛分枝杆菌疫苗预防结核病,尤其是用于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免疫预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006年06期 500-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美国2005年10月~2006年2月Menactr~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受种者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情况

    马丽莉;

    2006年06期 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北京市<7岁外来儿童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孙美平;曾阳;刘爱华;范晨阳;刘维祥;刘东磊;刘大卫;

    目的为解决城市外来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保持儿童高水平免疫接种率。方法对北京市2000~2005年<7岁外来儿童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每次强化查漏补种实施,可调查儿童12.5万~16.8万人,发现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零剂次免疫19 136~35 764人,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实施前后,外来儿童建卡率由64.5%~80.6%上升到98.3%~100.0%,建证率由68.7%~84.9%上升至98.3%~100.0%。OPV补种率>97.0%。2004年麻疹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零剂次免疫儿童补种率>90%。通过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实施,基本掌握了北京市外来儿童底数、地区分布和预防接种管理水平,为制定外来儿童预防接种相关政策与管理办法提供了可靠依据。结论强化查漏补种策略的创立与实施,有效解决了低免疫接种率外来儿童与高免疫接种率本地儿童高度混杂地区的预防接种难题,节省了卫生资源,在中国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的现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维持无脊灰的持续和2012年消除麻疹的启动,该策略将产生更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6年06期 504-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济南市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张济;赵小冬;董微;王广清;胡艳霞;周志中;韩晓辉;杨华;

    2006年06期 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 北京市2003/2004年外来务工人员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活动效果评价

    曾阳;孙美平;张菁;徐若辉;黄胜天;

    目的评价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麻疹疫苗(MV)接种活动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比较外来务工人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麻疹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MPV应接种721 668人,接种482 060人,接种率为66.8%;MV应接种641 490人,接种513 691人,接种率为80.1%。未发生接种不良反应。接种活动结束后,2004年外来人口流脑发病率为4.60/10万,20~40岁发病专率为3.85/10万,仍高于2000~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2004年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率为7.34/10万,比2000~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24.03/10万下降了69.5%;20~40岁发病专率下降了77.7%。结论对外来人口的大规模预防接种应尽量避开其流动高峰时期,避免由于接种对象流失削弱接种效果,成功进行大规模MV接种,能有效阻断目标人群麻疹病毒的传播,可根据目标人群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确定接种对象,以较低的接种成本降低目标人群的发病率。

    2006年06期 509-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呼和浩特市2003年外来民工麻疹 白喉 A群脑膜炎球菌和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监测

    闫绍宏;汪洋杰;武贵森;温海英;薄涛;

    目的了解外地驻呼和浩特市民工中麻疹、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A群脑膜炎球菌的抗体水平。方法2003年对呼和浩特市的3个工地民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04%,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 339.7;白喉抗体阳性率为40.50%,GMT为1∶0.282 4;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阳性率为35.54%,GMT为1∶1.459 5;乙脑抗体阳性率为50.41%,GMT为1∶1.956 4。结论外来民工白喉、乙脑、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水平较低,应开展麻疹、白喉、A群脑膜炎球菌、乙脑监测和接种疫苗工作。

    2006年06期 512-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持续性不可抚慰性尖叫1例

    杨淑梅;

    2006年06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人肠道病毒分类和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柯昌文;王珣章;

    在10多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肠道病毒(EV)检测中,中国的脊灰实验室网络分离了大量的EV。由于受EV鉴别方法的限制,EV感染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测序自动化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基于序列分析鉴定EV的方法发展迅速。该文对人EV最新分类和鉴别方法进行了综述。

    2006年06期 515-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全球1999~2004年控制麻疹死亡的进展

    马丽莉;

    2006年06期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崔爱利;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止2004年,MuV已发现了12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L基因型。不同基因型MuV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研究表明,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基因型MuV在流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能同时有不同基因型的MuV流行。MuV仅一个血清型,不同的MuV基因型之间有抗原交叉性,这种交叉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保护接种疫苗后的人群免受不同基因型MuV的感染。但有些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基因型之间的抗原交叉性是有限的。流行病学数据还表明,某些毒株和基因型或基因型内某一组病毒具有神经毒性。近年来,调查了不同MuV的神经毒性,发现C、D、G、HI、、J基因型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但目前引起神经毒性的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虽然,目前还无流行病学证据证明在不同的基因型或毒株之间出现抗原交叉性降低现象。但有数据表明,连续的进化和基因型的再分布在理论上可能导致神经毒力增强或交叉中和能力降低的毒株出现。因此,对Mu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基因型的分布,监测人群对基因型的特异性免疫是非常必要的。

    2006年06期 52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一起卡介苗与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相混接种事故的报告

    马慧勇;马建军;

    2006年06期 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监测与控制

    李艺星;李军宏;尹遵栋;

    2006年06期 527-529+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2005年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的进展

    马丽莉;

    2006年06期 53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第12卷第1~6期总目次

    <正>~~

    2006年06期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误将布氏杆菌疫苗当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事故的报告

    马丽莉;闫玉英;刘君卿;

    2006年06期 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