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青林;Herbert W Hethcote;
目的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风疹平均感染年龄的上升,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的提高和国产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产量的增加,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Vaccine,Live;RV)免疫策略的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在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风疹流行动态形势下,估计不同RV免疫策略的效果。方法使用人口预测数学模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组风疹传染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进行分析预测。结果低接种率的儿童RV常规免疫程序会带来增加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例数的负面影响。结论维持>80%的儿童RV常规免疫接种率,可望在2050年左右从中国消除风疹。强化免疫与>80%的儿童RV常规免疫接种率的结合,可进一步减少CRS例数并提前消除风疹。
2008年03期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04 ] |[阅读次数:3 ] - 徐闻青;杨忠东;陈蕾;熊珺;赵玉麟;王树巧;程鹏飞;陆培善;陶红;
目的分离麻疹流行病毒,与现用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株病毒进行基因比较和交叉中和试验,以分析现行MV的免疫保护性。方法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2005年麻疹局部流行时急性期病人的咽拭子标本,用Vero/Slam细胞分离病毒,同时提取分离病毒和疫苗病毒核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血凝素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另用MV免疫者的血清和麻疹病人的恢复期血清与分离野毒株和疫苗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一次成功分离到4株麻疹野病毒,对其中1株(JS/26-05)作基因测序,N基因进化树分析为H1基因型;与疫苗株病毒基因比较,H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4.8%,氨基酸同源性为95.1%;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4.4%,氨基酸同源性为96.2%,但碳末端150个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0.0%。疫苗免疫者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低于自然感染者,两者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针对野毒株1∶9.56和1∶22.40,针对疫苗株1∶40.05和1∶65.41,相差2.9~4.2倍;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中和野毒株的能力平均低于疫苗株4.2倍。结论2005年江苏省局部地区麻疹流行时分离的病毒为H1基因型,麻疹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在基因水平上的差异明显,现用MV的免疫保护作用有所减弱,可能已影响到MV的免疫持久性。
2008年03期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31 ] |[阅读次数:4 ] - 朱贞;蒋小泓;姬奕昕;崔爱利;毛乃颖;许松涛;张燕;唐浏英;檀晓娟;李崇山;许文波;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方法分析全国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①血清学监测:全国2006年共采集麻疹血清学标本60173份,标本采集率为57.44%;采集合格标本并有实验室结果的50197份,占采集标本总数的83.42%。对其中858起疫情爆发中的794起,经实验室证实为麻疹爆发;对84起疫情爆发中的73起,经实验室证实为风疹爆发。②病毒学监测:2006年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96株麻疹病毒,经证实全部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的H1a亚型;7个省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7株阳性风疹病毒,除来自同一起爆发的2株四川省风疹病毒为2B基因型外,其余均为1E基因型。③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2006年国家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所有省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由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血清标本复核;湖南、云南、福建、新疆、四川、安徽、内蒙古、江苏省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现场考核。结论中国2006年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了标本采集、血清学检测、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标准方法,为2012年消除麻疹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2008年03期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9 ] |[阅读次数:3 ] - 马超;罗会明;安志杰;张萍;温宁;夏伟;李黎;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2008年03期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引用频次:238 ] |[下载次数:861 ] |[阅读次数:27 ] - 王艳;马艳;张燕;朱贞;姬弈昕;许文波;韩悦;郭军巧;
目的了解辽宁省2001~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用B95a和Vero/Slam细胞从麻疹爆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野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核蛋白(N)基因羧基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N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变异分析。结果辽宁省2001~2006年共分离到93株麻疹野病毒,38株经过测序后均为H1基因型的H1a基因亚型。38株麻疹野病毒450个核苷酸差异为0%~4.8%,与H1基因型代表株Chin93-7的差异为1.5%~5%,与H1a基因亚型的代表株Chin9322同源性为96%~99.5%。结论辽宁省2001~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以H1a为优势基因亚型。
2008年03期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4 ] - 庞颜坤;丁峥嵘;张杰;罗梅;李立群;赵智娴;宁岚;李勇;汤晶晶;张丽芬;熊庆;黄国斐;余文;陶汝国;张厘;
目的探讨云南省麻疹高发的原因,制定控制麻疹对策。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冷链运转对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效价的影响,云南本土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MV免疫效果评价。结果MV跟踪监测、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平均效价≥3.0lgCCID50/ml。不同爆发现场采样标本分离出的21株麻疹病毒,基因型别鉴定为H1型。免疫前麻疹抗体阴性儿童85人和74人,分别接种不同剂量(0.2ml、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8.24%、97.30%(χ2=4.656,P<0.05)。检测3815人份1~20岁人群血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96.02%,几何平均滴度(GMT)1∶843,血清抗体≥1∶800的占71.85%,该人群MV初免接种率75.05%,复种接种率46.53%。结论云南省现有冷链系统规范运转,能保障MV效价不降低;所分离出的麻疹病毒是中国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别;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是MV有效接种率低于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所要求的95%指标,因此提高MV有效接种率并适时开展MV补充免疫,是目前云南省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2008年03期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54 ] |[阅读次数:3 ] - 马瑞;许国章;徐宏杰;马衍辉;董红军;李岩;胡风霞;边国林;梁英;刘岚铮;周绍英;怀清杰;韩秀云;
目的对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进行分析,探讨小月龄婴儿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s,Live;MV)的免疫策略。方法在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济南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取0、3、6、8、9月龄未患过麻疹的本地常住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1∶738.93,到3月龄时抗体阳性率下降至22.3%,GMT为1∶36.63,6、8月龄时抗体阳性率只有6.9%、6.7%,GMT分别为1∶6.89、1∶3.69;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T为1∶516.94;母婴麻疹抗体的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MV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2008年03期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134 ] |[下载次数:356 ] |[阅读次数:4 ] - 田鑫;陈超;周剑惠;李省三;郑文毅;林琳;张运祥;曹凤瑞;刘影;李大强;王爽;常新;刘桂艳;程涛;
目的应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分析麻疹发病,为麻疹的预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吉林省麻疹监测系统3年来麻疹月发病数,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ARIMA数学模型,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麻疹疫情ARIMA预测模型。结果吉林省麻疹时间序列(经Ljung-Box检验,P=0.96)符合ARIMA(1,0,1)模型,且模型检查自相关系数在±0.5之间,预测值与观测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结论麻疹ARIMA模型对麻疹疫情预测有较好效果。
2008年03期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51 ] |[阅读次数:3 ] - 李艺星;罗会明;李军宏;尹遵栋;邵祝军;宁桂军;徐丽;高源;李马超;梁晓峰;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07年度(2006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中国2006/2007年度流脑发病相对集中于5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0%以上。结论对相对高发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爆发或流行,降低流脑发病,提高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
2008年03期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254 ] |[阅读次数:6 ] - 李军宏;李艺星;尹遵栋;宁桂军;罗会明;梁晓峰;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减少流脑病例死亡的措施及确定流脑预防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流脑病例死亡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4~2006年流脑年均死亡率为0.0135/10万,总病死率为7.88%。流脑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徽、贵州、浙江、辽宁、四川等省;以<5岁儿童为主;婴幼儿和老龄人群病死率较高。聚集性疫情死亡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中国2004~2006年流脑报告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流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儿童和学生均是流脑的主要高危人群,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病死率上升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2008年03期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4 ] - 姜晓慧;陈寅;卢亦愚;严菊英;冯燕;徐昌平;李榛;周敏;李敏红;
目的建立适用甲3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RT-LAMP)方法,为基层实验室流感快速诊断服务。方法对甲3型流感病毒设计两对环介导特异性引物与一个环引物,采用环介导RT-LAMP技术对甲3型流感病毒核酸进行等温扩增,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采用RT-LAMP技术检测甲3型流感病毒核酸,敏感度可达0.01TCID50/反应,与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敏感度相一致,且对H1和H5亚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与腺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采用该方法检测58份临床样本,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为37.9%,而荧光定量RT-PCR与RT-LAMP的阳性率分别为53.45%和51.72%,敏感度明显高于通常的细胞病毒分离。结论甲3型流感病毒环介导RT-LAMP检测方法,不仅快速特异、敏感性强,而且简便价廉,适于基层实验室使用。
2008年03期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226 ] |[阅读次数:3 ] - 忻亚娟;贺义惠;庄昉成;高丽美;钱汶;唐彩华;陈悦青;柴少爱;毛江森;
目的了解接种冻干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titis A(Live)Vaccine,Freeze-dried;HepA]后,机体能否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方法研究对象经HepA(H2株)1剂次免疫,流式法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率及表达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4的阳性细胞百分率;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增殖试验(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淋巴细胞的IFN-γ分泌能力。结果接种后2周,CD4+上升,以4周上升为显著,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571,P<0.05);接种后4周~3个月,淋巴细胞对特异性刺激物甲肝病毒的反应都有明显增强,与接种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15~3.959,P均<0.01);接种后2周,表达IL-4和IFN-γ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上升,以IL-4为明显,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97,P<0.05);接种后3年,用ELISPOT法检测IFN-γ,阳性率为57.1%(8/14)。结论接种HepA(H2株)后,机体能有效地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008年03期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46 ] |[阅读次数:3 ] - 李瑞芳;张连山;董运强;李建坡;
目的对邯郸市2003年3月1日~2006年3月31日,再创生命——扶轮百万小儿健肝工程(扶轮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于2002年12月和2005年10月,对扶轮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结果在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儿童监护人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使邯郸市医务人员乙型肝炎(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由项目前的65.50%提高到项目实施后的99.00%,儿童监护人由74.81%提高到95.89%;项目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中,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率由57.71%提高到99.91%,HepB保护效果由60.19%提高到81.48%。结论邯郸市新生儿HepB接种各项工作指标已达到既定目标,通过实施该项目使工作人员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008年03期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2 ] - 张守荣;赵建海;张永基;
目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和对照人群预防乙肝的认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分析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乙肝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乙肝患者50例,按1∶2比例抽取社会人群100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公共场所划伤皮肤、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HBV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感染与乙肝预防KAP有关。结论乙肝患者高估了日常生活接触的传播作用,而低估了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乙肝科普知识的宣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2008年03期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43 ] |[下载次数:229 ] |[阅读次数:4 ] - 邓丽丽;刘巍;谭冬梅;杨进业;龚健;林枚;谢镇国;杨哲;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中GⅡ.4型诺如病毒(Norovirus)的基因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采集于这起疫情的34份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糖核酸(RNA)的检测,并对随机选取的1份阳性样本进行N/S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34份粪便标本中,有29份检测诺如病毒RNA阳性,阳性率为85.3%。随机选取的1株诺如病毒株(LC17株)的N/S区核苷酸序列与GⅡ型所有亚型参考株相比,其与第4亚型(GⅡ.4型)的参考株——Lordsdale/1993/UK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3%,在遗传进化树图中,与GⅡ.4型株病毒在一簇。与早年流行的GⅡ.4型流行株同源性为94.7%~96.5%,与国内外2006年流行株同源性为98.2%~98.6%,但与1株广州株相比,同源性仅为94.7%。结论此次感染性腹泻疫情是由诺如病毒GⅡ.4型感染所致,其病毒基因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首次发现和报导。GⅡ.4型毒株在不断的进化,并在核苷酸序列特征和毒株地域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需加强对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基因型的分布,鉴别其来源和传播途径,对控制诺如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
2008年03期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4 ] - 张萍;梁晓峰;李黎;罗会明;安志杰;马超;温宁;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us,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NT监测与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07年NT监测资料。结果中国1996~2007年NT平均发病率0.19/1000活产儿,病死率13.66%;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2~3年有一相对发病高峰,7~10月发病较多;病例呈散在分布,无明显地区聚集性。南部省份发病率高于其它省份;男女性别比为2.7∶1;病例发病年龄中位数7d;85.9%在家分娩,0.46%母亲接种了破伤风疫苗。结论非住院分娩是发生NT的主要危险因素。继续加强清洁接生的宣传,提高孕产妇对在家分娩危险性和住院分娩重要意义的认识。
2008年03期 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238 ] |[阅读次数:3 ] - 马家奇;杨维中;李中杰;戚晓鹏;肖革新;
目的规划与设计基于网络直报的动态探测传染病爆发早期预警的信息系统架构与应用模式。方法时间系列的控制图法和基于空间热点探测的时空模型。结果设计参数配置平台,规划预警信息系统架构,提出应用工作模式。结论利用时间系列的控制图法和基于空间热点探测的时空模型应用相结合,建立传染病爆发早期预警系统,能有效地对传染病爆发做出早期预警。
2008年03期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411 ] |[阅读次数:5 ] - 徐旭卿;凌罗亚;胡昱;符剑;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地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探讨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提高接种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0年1月1日~2005年8月31日出生的近3000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开展调查,同时调查3个县、12个乡(镇)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和预防接种机构服务人员。结果流动儿童平均建预防接种证率为81.2%;≥1岁流动儿童5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 B Vaccine,HepB)、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率均<60%,4种疫苗(5种疫苗中除外HepB)全程免疫覆盖率为44.9%,5种疫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25.8%,卡痕率为86.2%。结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不容乐观,解决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加强立法,多部门合作,针对性宣传。
2008年03期 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240 ] |[阅读次数:3 ] - 廖征;周义生;赵萍萍;
目的了解南昌市小学生预防接种状况。方法对全市9个县(区)27所小学,2006年入学的1080名一年级新生,及2003年入学的1080名四年级学生的预防接种记录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有预防接种记录的共1790人,占82.87%;其中有预防接种证的1750人,占81.02%;无预防接种证但在当地预防接种点有预防接种卡的40人,占1.85%。学生的平均卡疤率87.22%,1岁内完成卡介苗(Bacillus Cal mette Guerin,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3剂次(Oral Poliomylitis Vaccine,Live;OPV3)、百白破联合疫苗3剂次(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PT3)、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乙型肝炎疫苗3剂次(Hepatitis B Vac-cine,HepB3)的接种率,分别为82.18%、82.78%、82.31%、81.99%、82.59%。7岁内完成OPV(OPV4)、4剂次DPT(DPT4)、2剂次MV(MV2)、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Combined Vaccine;DT)的接种率,分别为82.08%、81.76%、71.81%、50.37%。城区、农村小学生的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卡疤率,1岁内完成BCG、OPV3、DPT3、MV、HepB3的接种率,7岁内完成OPV4、DPT4、MV2、DT的接种率,均显著高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年级学生的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卡疤率,1岁内完成BCG、OPV3、DPT3、MV、HepB3的接种率,7岁内完成OPV4、DPT4、MV2、DT的接种率,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结论实施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提高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可有效减少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2008年03期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2 ] - 宋殿海;阿克忠;李连伟;
目的了解青海省免疫规划冷链设备现状,为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储运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6~10月,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56个乡卫生院免疫规划冷链设备的品种、数量、容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青海省现有冷藏车8辆,疫苗运输车49辆,低温和普通冷库34座,低温和普通冰箱1360台,冷藏箱211个。低温和普通冰箱损坏率为12%。建立了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和档案,冷链运转经费占免疫规划工作经费的2.8%。结论现有冷链设备达到了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运能力,能保证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
2008年03期 27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39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