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遵栋;罗会明;高君;张龙华;马福宝;周莉薇;石晓娟;鲁红莲;张振华;宁桂军;陈恩富;蒋征刚;张意坚;吴方;丁峥嵘;王金凤;岳丽;窦友剑;李军宏;李艺星;
目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Japanese Encephalitis(JE)Inactivated Vaccine(Vero Cell),JEV-I(Vero)]和减毒活疫苗(JE Attenuated Live Vaccine,JEV-L)不同接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2453名8月龄、1074名2岁儿童随机分组,分别接种JEV-I(Vero)和JEV-L,观察接种后30min内、72h内和30d内的不良反应,并对JEV-I(Vero)和JEV-L进行比较。结果接种JEV-I(Vero)和JEV-L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37.1~37.5℃)、中度(37.6~39.0℃)发热,局部反应主要为红肿,未观察到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8月龄儿童30min内即时反应轻、中度合并发热率,JEV-I(Vero)(第1剂)和JEV-L分别为5.4%和6.4%;72h内分别为16.1%和14.1%;JEV-I(Vero)(第1剂)和JEV-L72h内重度(>39.0℃)发热率分别为0.4%和0.1%。2岁儿童30min内即时反应轻、中度合并发热率,JEV-I(Vero)和JEV-L分别为6.8%和7.7%;72h内分别为18.2%和19.0%;JEV-L72h内重度发热率为0.2%。JEV-I(Vero)和JEV-L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30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72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8月龄儿童接种JEV-I(Vero)和JEV-L均有良好的安全性;曾在8月龄接种过JEV-L的2岁儿童,加强免疫JEV-I(Vero)或JEV-L也有良好的安全性。从安全性的角度,JEV-I(Vero)和JEV-L均可在预防控制JE中使用。
2011年03期 v.17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375 ] |[阅读次数:0 ] - 晏开力;刘丹青;沈永刚;陈霞;赵月萍;罗献伟;
目的对安徽省2005~2008年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结合PubMLST数据库相关信息,确定97株Nm的序列型别(Sequence Type,ST)。通过Splits Tree4.0、BURST分析软件处理数据,构建遗传图谱。结果 97株Nm共有25个不同ST,分属于ST-4821、ST-175、ST-198、ST-5、ST-41/44克隆群及11个散在ST。其中以ST-4821克隆群最为显著,含8个ST共75株菌。与ST-4821相比,ST-5798、ST-7277、ST-7278、ST-7279、ST-7280克隆群各有1个基因座改变,ST-6051、ST-5664克隆群各有2个基因座的改变。2006~2008年的各年份,ST-4821在ST-4821克隆群中,ST-4821克隆群在总菌株间,均保持高比重,且相对稳定,分别为占81.82%~88.50%、73.33%~80.00%。结论安徽省Nm菌株存在多个克隆群,但以ST-4821克隆群为主导,该群以ST-4821为核心,且相对稳定。尚未发现新克隆群或某一新ST的优势增长。
2011年03期 v.17 201-20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51 ] |[阅读次数:1 ] - 徐颖华;骆鹏;王丽婵;卫辰;侯启明;张庶民;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抗百日咳毒素抗体(Antibody to Pertussis Toxin,Anti-PT)、抗丝状血凝素抗体(Antibody to Filamentous Haemagglutinin,Anti-FHA)和抗百日咳黏附素抗体(Antibody to Pertactin,Anti-Prn)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方法分别应用纯化的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和百日咳黏附素(Prn)作为包被抗原,百日咳血清抗体国际参考品为标准品,建立定量检测Anti-PT、Anti-FHA、Anti-Prn的ELISA方法。结果建立了三种定量检测ELISA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定量检测Anti-PT的ELISA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31IU/ml(国际单位/毫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CV)分别为9.99%和11.55%,回收率为97.19%;检测Anti-FHA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2IU/m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11.01%和12.76%,回收率为101.20%;检测Anti-Prn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0.51IU/m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9.00%和11.18%,回收率为107.83%。用建立的ELISA方法与国外同类方法对30份血清样本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上述建立的三种ELISA方法,检测分析了三组份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aP)基础免疫后免疫原性。结论所建立的百日咳血清抗体检测ELISA方法,准确度高和重复性好,无需特殊仪器,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开展,可用于接种aP后血清学效果观察和百日咳流行病学研究。
2011年03期 v.17 205-20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90 ] |[阅读次数:2 ] - 张颖;黄海涛;刘勇;高志刚;石奎玉;陈德荣;吴淑琴;
目的开展社区人群百日咳发病监测,并对其传播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取百日咳症状监测和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百日咳病原学监测。结果天津市百日咳社区监测发病率为22.15/10万,是同期医院报告发病率的12倍,百日咳误诊率高达96%。各年龄段都有病例分布,≥20岁病例所占比例最高(40%)。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52.30%。<15岁监测病例中,81.48%有4剂含百日咳成分疫苗(Pertussis Containing Vaccine,PCV)免疫史。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成人向婴幼儿传播模式为主。结论在PCV高免疫覆盖率下,百日咳发病率被严重低估,百日咳误诊率高,成人已经成为新的高发人群,并成为婴幼儿病例的重要传染源。百日咳社区症状监测应与常规医院监测相结合,进而揭示百日咳真实的发病水平。
2011年03期 v.17 209-21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引用频次:94 ] |[下载次数:546 ] |[阅读次数:1 ] - 高志刚;黄海涛;刘勇;张颖;刘鹏;李永成;
目的分析天津市2010年百日咳疫情,以及疫情上升和流行病学特征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描述性方法对百日咳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天津市2010年百日咳报告发病率为1.03/10万,是1993年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0~5月龄婴儿占59.51%,≥15岁占17.36%。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成人向婴幼儿传播模式为主。90例鼻咽拭子和38例鼻咽抽吸液,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56%和92.11%,69例血标本抗百日咳毒素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57.97%。608份健康人群血标本IgG综合抗体阳性率为52.30%,其中4~12岁人群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人群(χ2=11.33,P<0.001)。结论监测水平的提高和免疫水平的衰减,是百日咳反弹的重要因素。未及初始免疫年龄或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婴幼儿和成人为百日咳高发人群,成年人尤其父母是婴幼儿百日咳病例的重要传染源。
2011年03期 v.17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引用频次:76 ] |[下载次数:446 ] |[阅读次数:0 ] - 张薇;牛静萍;李志强;王智永;
目的了解兰州市15~59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5~5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573人,HepB接种率为31.72%,全程接种率为8.77%。HepB接种率在各年龄组、城乡居住、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及各职业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兰州市15~59岁人群对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知道乙肝、认为乙肝会传染、接种HepB能预防乙肝是HepB接种的有利因素。结论兰州市15~59岁人群的HepB接种率较低,要加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提高HepB接种率。
2011年03期 v.17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35 ] |[阅读次数:0 ] - 阿克忠;马小军;张永基;张守荣;巴文生;李连伟;
目的通过青海省小学生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和健康教育项目,提高全省儿童HepB覆盖率,为制定HepB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儿童进行免疫前、后血清抗体检测,了解HepB免疫学效果。结果 333337名儿童接种了10μg(微克)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全省报告全程接种率97.51%,调查接种率99.02%,免疫后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in,Anti-HBs)阳性率94.94%。385名免疫前Anti-HBs阴性儿童,免疫后Anti-HBs阳转率95.32%。免疫前、后Anti-HBs几何平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23,P<0.001)。结论青海省实施小学生HepB接种和健康教育项目加速了预防控制乙肝步伐,为预防和控制乙肝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1年03期 v.17 220-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 ] |[阅读次数:1 ] - 侯祥;周剑惠;常新;王爽;陈超;刘桂艳;齐中;吴丹;安小娜;浦苗;张勇;
目的分析引起吉林省2009年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分离株的基因特征。方法选择15株2009年分离于吉林省六个设区的市(州)的HFMD病例的EV71分离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全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序列测定,使用Bioedit软件和MEGA4.0软件进行同源性、基因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吉林省2009年的15株EV71分离株均属于C4基因亚型,而且分属于四个相对独立的传播链,其中11株病毒(分离于六个市)属于一个较大的传播链,其余4株形成三个小的传播链。29.5%的吉林省分离株间比对同源性高达99.1%~99.8%,吉林省2009年分离株与安徽省阜阳市2008年以及北京市2008年的流行株间,核苷酸最高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8%和99.7%。结论吉林省2009年至少有四个C4基因型的EV71传播链引起了HFMD的流行,并且有一个EV71优势传播链在几个省以及省内六个市持续传播,引起HFMD的流行;三个小的传播链可能为输入病毒所致。尚未发现在引起HFMD死亡、重症以及轻症的EV71分离株VP1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呈现规律性的区别。
2011年03期 v.17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139 ] |[阅读次数:1 ] - 谭冬梅;刘巍;邓丽丽;唐振柱;黄兆勇;方志锋;马宇燕;卓家同;
目的研究南宁市某医院散发性腹泻病例中检出的GII.12型诺如病毒(Norovirus,NV)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南宁市某医院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基因II组(Genogroup Ⅱ,GII)NV核糖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696份粪便中,GII组NV阳性180份,阳性率为25.86%。随机挑取30株GII组NV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有1株[Nanning(NN,南宁)07194]与GII.12型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5.7%~99.1%,在系统进化树中与GII.12型病毒株属同一分支。结论南宁市散发性腹泻病例中存在GII.12型NV感染。
2011年03期 v.17 227-23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93 ] |[阅读次数:0 ] - 李克莉;刘大卫;许涤沙;武文娣;王华庆;梁晓峰;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9~2010年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情况,评价接种甲流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风险及监测处置情况。方法通过中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年9月21日~2010年7月31日开展甲流疫苗接种活动后,截至2010年11月20日,全国甲流疫苗AEFI监测数据中过敏性休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接种甲流疫苗期间,全国报告接种甲流疫苗后AEFI中过敏性休克50例,分类均为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50/100万剂次。其中20~59岁报告发生率为0.86/100万剂次,医务人员中报告发生率为2.87/100万剂次。接种至发生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0min(2~120min)。结论目前资料表明,接种甲流疫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未超过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的基础发生率;无证据表明接种甲流疫苗会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风险。
2011年03期 v.17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45 ] |[阅读次数:1 ] - 黄崴;卢亦愚;冯燕;陈寅;徐昌平;
目的探索一种不依赖于病毒培养,直接对临床样本中未知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作出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对经前处理后的临床样本提取病毒RNA,进行随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通过对扩增产物的纯化、克隆、测序以及序列的在线比对,根据同源性确定核酸片段的来源,并最终实现对未知病毒的鉴定。对临床样本的前处理以及前处理方法的优化,即通过冻融、离心、过滤、聚乙二醇浓缩,以及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的处理,尽可能地去除样本中的无关核酸,以增大病毒核酸在样本中所占比例,提高阳性检出率。结果通过对样本前处理方法的改进,从病毒载量为4.8×103Copy/ml(拷贝/毫升)的含漱液样本中,以70%的阳性克隆率检测出未知RNA病毒。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提高对RNA病毒鉴定的阳性率,这将在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1年03期 v.17 237-24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8 ] |[阅读次数:1 ] - 马超;郝利新;马静;张燕;曹雷;梁晓峰;罗会明;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86/10万,较2009年下降27.59%,为历史最低水平。河北、黑龙江、北京、河南、天津五个省(直辖市)麻疹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2%。年龄别发病率以<5岁儿童最高,其次为25~29岁、30~34岁、5~9岁。全国2010年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1.39/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h内完整调查率88.87%,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76.63%,血清学检测结果7d内报告率84.54%,麻疹爆发316起,其血清学确诊比例94.94%,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起数占40.19%。结论全国消除麻疹取得显著进展,应继续做好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和重点地区集中查漏补种,切实提高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做好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2011年03期 v.17 24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引用频次:185 ] |[下载次数:1247 ] |[阅读次数:5 ] - 张丽;陈建;叶新贵;穆秋;唐小敏;吴德飞;张明英;王应刚;
目的分析贵州省一起高校学生麻疹爆发疫情的调查及处理情况。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情况,查阅临床病历,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结果 2009年6月9~24日在安顺学院发生学生麻疹爆发疫情。本次疫情共发现5例麻疹病例,均为男性,其中20岁3例,21岁2例;5例病例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均不详;5例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4例。结论采取了包括隔离治疗、主动搜索、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多项措施,阻断了疫情的蔓延。此起高校学生麻疹爆发疫情的发生,提示应在高校加强麻疹病例的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2011年03期 v.17 249-250+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3 ] |[阅读次数:1 ] - 曹国强;许青;张其雷;王秀兰;王常银;王飞;张丽;宋立志;徐爱强;
目的对一起经实验室确诊的、以成人为主的风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风疹疫情发生原因。方法对2006年1~6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某企业的一起成人风疹疫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风疹IgM抗体以明确诊断,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风疹318例,该县罹患率44.15/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该企业园区内,发病217例,园区罹患率为310.06/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28岁,占74.53%(237/318),6~15岁占25.47%(81/318);男、女性别比为1.43∶1(187∶131)。采集145例血清标本,检测风疹和麻疹抗体,风疹IgM阳性82例,阳性率56.55%,麻疹IgM均阴性。结论该起风疹疫情具有典型的成人流行病学特征,外来流动人口中易感人群聚集和其他内外环境等流行因素的协同作用,是该起风疹疫情的主要原因。
2011年03期 v.17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阅读次数:0 ] - 王兆芳;王勇;王平;
目的评价铜陵市2009年实施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RV)应急接种免疫效果,分析风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监测系统资料、RV应急接种资料、人群风疹抗体监测资料,综合分析RV应急接种的效果及风疹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铜陵市2009年发生风疹疫情,RV应急接种报告接种率为88.30%,调查接种率为91.67%,应急接种后人群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7.14%,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对6~18岁目标人群进行RV应急接种,能迅速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风疹病毒传播,控制风疹流行。
2011年03期 v.17 25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1 ] |[阅读次数:1 ] - 樊春祥;夏伟;温宁;郝利新;罗会明;梁晓峰;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8~2009年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N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09年NNT监测数据。结果中国2008、2009年NNT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1/1000活产儿(‰)、0.08‰,病死率分别为10.7%、9.7%;2009年NNT发病率≥1‰的县有32个,分布于10个省(自治区),其中75%的县位于西部地区,22%位于东部地区,3%位于中部地区。2008~2009年NNT病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1;发病日龄平均为(6±3.5)d;在家出生的病例占84%;仅有0.41%病例的母亲曾接种过破伤风疫苗(Tetanus Vaccine,TV)。结论中国2008~2009年NNT发病率已控制在<1‰,但仍存在NNT发病率≥1‰的县,应继续推行清洁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
2011年03期 v.17 25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1 ] - 曹玲生;郑景山;曹雷;张国民;袁平;殷大鹏;王华庆;梁晓峰;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0年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Childhood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IIMS)实施情况。方法对中国2010年CIIMS收集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和国家终审的用户档案表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级CIIMS实施率为90.32%(28/31),以县为单位实施率为85.12%(2506/2944),以乡为单位实施率为78.47%(33741/42998)。以县为单位实施率≥90%的省有19个,比2009年多2个;以乡为单位实施率≥80%的省有17个,比2009年多2个。东、中、西部地区以县为单位CIIMS实施率分别为84.98%、85.66%、84.67%,以乡为单位CIIMS实施率分别为79.67%、82.00%、74.42%。共有42942个预防接种单位有数据上传权限,客户端软件共收集儿童个案82181311条,<6岁儿童CIIMS覆盖率为85.27%。结论为保证CIIMS正常运转,增加系统建设经费投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2011年03期 v.17 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85 ] |[阅读次数:0 ] - 袁平;曹玲生;肖革新;郑景山;曹雷;陈伟;张国民;王华庆;梁晓峰;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级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及使用情况。方法对31个省级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收集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运行使用、收集个案数量、建设模式、建设和维护费用、服务器配置等情况。结果全国有8个省完成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5个省正在进行系统开发。多数省建设及维护资金不足,在基础设施、服务器、安全设备等方面存在缺陷。结论为建立分布式的全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应考虑各地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的现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最终实现与现有系统的无缝集成。同时,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快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2011年03期 v.17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0 ]